中新网北京12月6日电(记者邢翀)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12月6日主持例行记者会。
有记者提问:据报道,第78届联合国大会高票通过中俄共提的“不首先在外空部署武器”决议草案,重申防止外空军备竞赛目标,呼吁各国在中俄提出的外空军控条约草案(PPWT)基础上启动国际法律文书谈判。中方有何评论?
汪文斌:维护外空安全与和平、防止外空军备竞赛,是国际社会长期以来的共同呼声。1978年,第一届裁军特别联大即明确提出通过谈判实现防止外空军备竞赛。此后40多年,联大每年以压倒性多数通过相关决议,要求谈判新的国际法律文书,反映出国际社会对外空武器化、战场化趋势加剧的担忧。
多年来,中俄等国每年向联大提出“不首先在外空部署武器”决议,敦促各国采取切实措施防止外空军备竞赛,尽快启动相关国际法律文书谈判,均获得高票通过。这表明国际社会支持谈判外空军控国际法律文书、支持不在外空部署武器的坚定态度。
遗憾的是,一些国家不愿自身外空军力发展受到约束,长期以技术理由否定法律文书谈判的根本路径,甚至质疑防止外空军备竞赛的基本共识。中方希望有关国家拿出政治意愿,纠正错误做法,支持并建设性参与外空军控法律文书谈判,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完) 【编辑:姜雨薇】
中新网郑州12月6日电 (记者 刘鹏)素有“中原粮仓”之称的河南是中国产粮大省,近年来极端天气的频发,对保障粮食安全提出了不小挑战。那么,河南此间在应对极端天气中采取了哪些举措?
图为新闻发布会现场。刘鹏摄
12月6日,在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召开的“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河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徐富勇通报说,近年来,干旱、洪涝、台风等各类极端天气频繁发生,粮食生产和收购面临着较大风险隐患。河南省作为粮食生产大省尤其是小麦生产大省,对极端气候条件敏感程度较高,承担着保障口粮安全的绝对政治责任。
在今年夏粮收购期间,中国黄淮地区就遭遇了一场罕见“烂场雨”,河南部分地区出现小麦发芽等问题。能否保收购?如何卖得出?如何保均价?一时间,河南夏粮生产情况备受关注。发布会上,徐富勇以此为例,介绍了该省应对这场极端天气的具体举措。
“受损粮食收购和处置关乎农民种粮收益和口粮安全。”徐富勇说,“烂场雨”发生后,河南省根据受灾地区调度情况,及时制定了受损小麦收购工作方案,明确了财政共担、定点收购、产销对接系列举措,成功搭建了地方政府、银行、粮企、种粮农民和用粮企业的多方联结机制。
收购期间,河南粮食系统烘干设备投入对新收获湿粮的烘干作业,地方国有粮食企业开放粮库空闲区域,累计提供晾晒场地478万平方米。全省地方国有粮食企业准备空仓440亿斤,各类运粮车辆8000余辆,农发行河南省分行准备收购资金500亿元,保证收购人员、器材、资金提前到位。
在印发《河南省2023年夏粮收购操作指南》及受损小麦财政补贴申报办法后,河南各地迅速通过官网、公众号等方式公布了具体收购质价标准和政策咨询以及监督检查电话,以在短时间内稳住收购市场。为实现农民少排队、快售粮,地方国有粮食企业则积极开展预约收购,预约收购量占总收购量的40%左右。
此外,河南省分别借助“第十九届粮食产销协作福建洽谈会”、第五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等活动,短期内三次举办了受损小麦专题产销推介会,与省内外多家饲料、酒精等加工企业密切合作,以加快推动受损小麦销售。其中饲料企业收购积极性较高,实现了受损小麦销售有出路,农民收益有保障。根据监测数据显示,河南省此番受损小麦收购均价为1.25元/斤,达到了种粮农民预期。
徐富勇介绍,为坚持严格执法,河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专门成立了省级收购指导组和专项检查工作组,与各有关职能部门开展联合执法,严厉查处企业未按规定告知、公示粮食收购价格,压级压价等违法违规行为,切实维护收购秩序。同时,切实加强对超标粮食收购验收、专仓储存、定向销售等各环节的全程监管,坚决防止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粮食流入口粮市场和食品生产企业,确保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完)